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

北京之旅第3篇(完結篇):北京中軸線、天安門廣場、故宮、紫禁城、景山公園(2018年5月11日–5月15日)

北京中軸線:

所謂中軸線就是由正陽門、天安門廣場、紫禁城、穿過神武門、景山直到鐘樓、鼓樓,向北延伸一直到鳥巢與水立方間的廣場,和中軸線十字交叉的長安街,有神州第一街的稱號


【天安門前長安街】以天安門廣場中心點為中軸線,左右各稱為西長安街、東長安街,和御道十字交叉,有神州第一街的稱號



天安門廣場:
就在故宮博物院的大門前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,可同時容納100萬人。
【天安門廣場】在此感受到廣場面積確實是非常大

【天安門廣場】中國國家博物館

【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】碑上題字:人民英雄永垂不朽
故宮(紫禁城):
故宮是一般對明清兩代皇宮的稱呼,其實它原名紫禁城,由於新朝代對前朝皇宮稱呼故宮,以致故宮就取代了紫禁城皇宮的名稱,而且功能已從皇宮轉變成「故宮博物館」,展示歷代珍寶文物收藏,以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。


【故宮太和殿】「太和」意指:天地萬物和諧運行。常聽人提起金鑾殿即指太和殿,每年國家大慶典、皇帝才會到御殿受賀。紫禁城的規畫除重視實用性、功能性外,還必須顯示「受命於天」、「君權神授」的天威,因此舉行國家大事、大典的太和殿,無論屋頂等級、面積、裝飾,都是最高等級,以象徵天的崇高偉大



太和殿的殿前廣場有3萬平方公尺,是紫禁城內最大廣場,可以容納10萬人,廣場不植花草樹木,因而寬闊平坦,不過殿前廣場之大其實超過實際需求,而是禮制上,只有這麼大的廣場才能和太和殿的地位相襯,才能顯出皇帝和朝廷的神威霸氣


【故宮太和門】位於太和殿前入口之太和門,屋頂型式次於太和殿〔備注:在故宮裡,可見識到中國古建築的屋頂,真是燦爛奪目,由於是木結構,以致形體異常龐大渾厚,工匠利用木頭構件,讓屋頂呈曲線,讓四角微微翹起,這樣屋頂看起來就不笨重,反而有巨鵬展翅的感覺〕

【故宮】「紅牆黃瓦」是紫禁城的用色,紅是尊貴的顏色,帝王宮殿當然使用紅柱子、門窗牆也都用紅色;黃色則是五行的中央方位,所以宮殿多以黃色琉璃瓦蓋頂;內部樑、天花採青綠彩畫,可謂雕梁畫棟

【故宮日晷】中國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計時器,盤上刻度根據投影表示時間。宮殿前設日晷,象徵皇帝擁有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

【故宮銅鐵缸】是宮中防火設備之一,平時存滿清水,以備滅火時用,氣溫低時,缸下加溫,以防缸水凍結


【故宮中和殿】「中和」出自禮記,凡事做到不偏不倚,恰如其分,中和殿的功能多是皇帝進行國家大典前的中站,或大朝時的休息站,位於三大殿(太和、中和、保和殿)的中位,是風水中的龍脈

【故宮保和殿】宮殿屋頂樣式有嚴格的分級,太和殿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,保和殿等級次於太和殿;明朝時是冊立皇后、太子,大臣上表,皇帝受賀之處。清朝在此殿宴請蒙古新疆王公大臣;清乾隆皇帝後的殿試,則在保和殿舉行

【故宮奉先殿
【故宮奉先殿】內部擺設硬木雕花樓式自鳴鐘(乾隆時期1736–1795)

【故宮九龍壁】九條蟠龍戲珠於波濤雲霧之中,姿態生動
 景山公園
【景山公園】

景山公園

景山公園萬春亭】位於故宮北面,景山公園山頂,是眺望紫禁城最好的角度

景山公園由景山公園萬春亭遠眺故宮博物院

結語:
北京之旅讓我見識到北京真的是中國千年的古都,但是在生活品質方面,北京有2千3百萬人(和台灣總人口一樣),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外地過來的人(據領隊表示司機先生是從新疆過來的),在我們遊覽的那幾天,天空是看不到藍天的,上下班時間交通也常塞車、混亂,道路常常沒有淨空,車輛在馬路上互不禮讓,這種情況車輛一定會常常發生擦撞的,只是他們的電視台常歌頌政府的英明,不會像台灣的電視台,常常在報導交通事故,連司機都說:在北京物質方面雖然進步,但是人民的素質卻沒有跟著提升。

另外,我發現當地領隊和司機聊天的話題,都在聊房價問題,聊房價飆升的很快,這一點和台灣非常的類似,好像華人世界,對於自己擁有房子,都非常的重視,所謂的「有土斯有財」,華人世界的想法都一樣的。

北京的電視內容,對於文化教育、綜藝節目等一般比台灣水準高,大概是有比較多的製作費及人才庫,也有專門的節目報導台灣的政治新聞,報導台灣的比例高於大陸其他地方新聞,對台灣的政治以批判的角度切入。我問了北京當地人,他們表示:海峽兩岸的政治制度不同,大陸人民對台灣的政治新聞,都非常有興趣,電視節目當然喜歡播放。


在北京這幾天,也感受到中國大陸的人民,對台灣的人民確實是有特殊感情的,感覺上類似「兄弟以前雖然曾經多次打過架,但是終究還是兄弟」,大陸人民把台灣人民認定是「同胞」,令人印象非常的深刻。

2 則留言:

  1. 五天的行程,能讓你寫出三篇如此圖文並茂的文章,字體恰當,圖片清悉,配置得宜,真是好文章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謝謝您的鼓勵,靠老師教的部落格及看了旅遊書籍、現場解說牌,才能寫出這些內容,也讓旅遊更深入

      刪除